魔方吧·中文魔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魔方
查看: 8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程] 勺子盲拧法(ZBLL+三循环法) [复制链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勺子 于 2025-8-8 21:29 编辑

1.前言
       本文将提出一种融合ZBLL和三循环的盲拧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降低角块难度并且减少三循环公式数,但同时需要掌握顶面环形编码与ZBLL的对应关系以及全部或部分ZBLL。本方法属于还在研究中的新方法,并不能立即提高使用彳亍法魔友的三盲水平,希望一起研讨新方法的魔友可以看一下。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张yao + 10 赞一个!

总评分: 经验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粉魔

是yao 不是yau

Rank: 5Rank: 5

积分
3151
帖子
2233
精华
1
UID
1301328
性别
兴趣爱好
速度

四年元老 六年元老 八年元老 十年元老 十二年元老 十四年元老

11#
发表于 昨天 20:43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10#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占楼备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9#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占楼备用。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4
帖子
4
精华
0
UID
1354956
性别
保密
居住地
滨州市
兴趣爱好
速度
8#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好强!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7#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7.结语

       总得来说这目前还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方法,不过相比于五循环体系方法的庞大数量还是更可行的,因为ZBLL式数只有472条,情况数1944也不是特别巨大的数量。结尾就闲聊一些个人关于这个方法的想法。
       目前三盲后期减公式数技术的思路,主要是使用可以一次性解决更多编码的公式(如浮动、LTCT、T2C、甚至五循环)。但它们的目标状态很散,很难更进一步地扩展(一旦进一步扩展情况数就会剧增)。所以如果找到一个目前比较成熟的状态集合,数量合适并且用三盲原本的方法比较容易达到,那么便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最大化解决更多的编码,ZBLL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集合。
       另外,目前三盲项目有一个很反直觉的地方,它是一个看单次的项目,而在比较容易出单次成绩的打乱中(如5+3),可以应用的后期技术又很少(bpaul浮动算是一个)。所以导致单次成绩会到达一个上限后难以提高(比如未来某一天肯定会进10秒)。从根本上来说,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三循环法在大循环中的读码方式必须是线性的,而本文中的方法则打破了读码方式必须线性的规则,在角块上更为明显。虽然有这样的特点,但这个方法和全浮动三循环法的公式数对比和步数对比需要更详细的列举,需要使用编程来对大量打乱进行计算和对比。
       另外,如果能合理地解决编码识别问题,对于已经掌握全部ZBLL公式的魔友来说,可以只学习部分简单的角块三循环(最难的公式都被去掉了)并且学习棱块单缓冲三循环作为过渡。在彳亍法公式上的学习难度其实是降低了的。
       最后想说这个方法在三循环的使用上,角块保留了按公式借位的精华,棱块保留了按色向借位的精华(想法的来源其实是多次跳编法),所以相当于结合了两种方法的精华去得到ZBLL状态。但它的识别上的难度也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容易练习的方法。如果你对这个方法感兴趣,可以加作者的QQ709430186一起讨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6#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勺子 于 2025-8-8 22:25 编辑

6. 可能的过渡子集

       以上讨论的都是这个方法完全形态时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可以学习的方法它必须有过渡形态。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舍弃这个方法完全形态下棱块的灵活性,只控制一些特定的棱块状态。
       如果将棱块状态分类,1944个环形编码状态可以分为6类(每类324种):1个还原状态,4个临棱互换状态(如UF-UR互换),1个对棱互换状态(如UF-UB互换)。这些状态转动U层获得的状态(下称衍生状态)就是全部棱块状态。
       假设使用UF缓冲,那么过渡方法可以刚开始只背棱块是还原状态对应的324种环形编码(0类),棱块是UF-UR互换时的324种环形编码(1类)。如果使用这类控制棱块状态思路,那么在继续扩展时有3个方向:
       1.从棱块的操作上来说,可以使用多次跳编法(多次固定借位),第一次借UR,再看到UR借UB,如果是一个有奇偶的打乱再看到UB时会有两种情况:a.可以再次借UL,会发现顶面棱块变成了顺序四循环,得到0类棱块状态;b.UL已经还原,还位UB,这时会剩下UF-UR互换,得到1类棱块状态。在无奇偶的打乱中使用这个方法则棱块最终会变为UF-UB-UR的三循环或还原状态,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作展开,对多次跳编了解的魔友应该不难理解。
       2.从棱块的识别上来说,UF-UL-UB的三循环可以做U变为UF-UR互换,UR-UB-UL的三循环可以做U'变为UF-UR互换,它们也是1类棱块状态中的情况,但这两种状态不容易通过借位控制(特别是UR-UB-UL),另外一种状态是四循环,甚至在识别上也比较难,只能偶尔碰上时使用,意义不大。
       3.继续背UF-UL互换的324种环形编码(2类),如果是UR缓冲就背UR-UB(4类),这样在进行上述多次跳编时可以有两种选择,逆时针操作或顺时针操作,增加灵活性。
如果已经背完了三类环形编码,那么其实已经学会一半了,剩下建议先学习完剩下的2个临棱互换状态(3类4类),最后再学习对棱互换状态(5类),因为对棱互换状态的衍生状态不好控制。
       如果按照这种顺序来学习的话,有一个特点是它的学习顺序会和速拧的ZBLL学习顺序不一致,因为速拧是以角块色向为分类进行学习,而这个顺序是按照棱块的位置情况分类进行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5#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5.环形编码与ZBLL识别

       进入中间状态后则不再需要考虑奇偶性了,所以U层是可以自由转动的,因为这个特性所以这个方法可以使用环形编码来降低识别难度。比如例1中我们记忆的顶面编码,从UBR/UR开始逆时针是角EHLC棱CGEA,那么如果在另一个打乱中我们遇到了角HLCE棱GEAC的编码,其实要做的同是一条的公式。需要记忆的是做公式时需要把哪一个编码转到前方以及结束时的AUF。
       另一个关键点是实战时要如何快速识别编码。上面提到的例子中都是把棱块和角块编码放在一起识别,但这种方式在实战中可能更难实现,并且在实战中维持一个固定的记忆顺序也很困难,所以需要考虑更贴近实战的方法。这个方法识别ZBLL的难点其实在于角块,所以也可以考虑先识别角块状态(共162种),同时识别某个关键角块(比如小鱼状态鱼头的那个角,可以认为是锚点)两侧的两个棱块编码,再判断其属于12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除此之外,上面第3节提到过需要把1944种情况和494条公式关联起来,它们之间差了接近4倍,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公式在4个方向做会获得不同的环形编码。为了方便解释这里选择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小鱼OLL举例,我们直接做一个R U R' U R U2 R',从UBR/UR开始逆时针读码是ALIF、CGEA。现在再做一个U' R U R' U R U2 R' U,从UBR/UR开始逆时针读码是CLID、AGCE。但它们实际上都是用小鱼公式解决的,也就是说大部分ZBLL和PLL公式都会对应4个环形编码情况。当然最熟练的状态对于1944个情况的反应必然是直接关联到494公式中的某一条(Tommy Cherry提出了可以直接使用记忆卡软件来进行关联练习),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将同一公式对应的情况关联起来会大大降低学习难度。所以有可能需要定义一种新的棱块顶面和角块顶层的编码(或者只定义角块顶层的)来进行这样的关联。
       下面稍微扩展一下,讨论一些自定义角块顶层编码的想法,首先看上面小鱼例子的角块编码ALIF和CLID,假设角块字母编码对应着它们的字母排序(总共12个),如果计算两个编码之间的差值可以得到ALIF的情况是:L-A=11或-1,I-L=-3或9,F-I=-3或9,A-F=-5或7。CLID的情况是:L-C=9或-3,I-L=-3或9,D-I=-5或7,C-D=-1或11。从上面可以看到-1,-3,-3,-5的环形数字编码是可以描述这个状态的,但字母编码直接做这样的对应非常困难。如果想使用计算差值的方法来描述角块状态,需要一个12为循环并且差值可以作为特征的集合。
       魔表的指针是一个可能的方案,但因为没法直观地看到指针,实际计算时还是需要转换成数字。
       另外还想了一个比较奇特的方法就是音乐上的十二平均律,因为音程是十二平均律中的重要特征,如果用音符进行编码,则如下图所示。
无标题.png
       比如这样角块顶面的4个音就可以组成一个和弦(但实际上有3个音就知道另一个是什么),1 3 5 b7构成了C7和弦,所以其他按由小到大顺序构成C7和弦的编码也是同一个角块状态。但它有两个问题:1.顺序不同时虽然状态不同(如1 5 3 b7),但不影响和弦构成;2.使用者需要对和弦和音程足够了解。所以这个编码目前来看就是看起来比较好玩。
       当然以上都只是新编码体系的设想,不搞新编码体系直接暴力关联1944和494也是可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4#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4. 三循环阶段的特殊情况

       上面例2中的棱块和角块其实都特殊性,分别是关于【互换情况】以及【角块底层借位问题】。(例2打乱:R2 U2 B' R2 U2 F' U2 B D2 F' R2 F' D B' L2 R2 F' L' D' U')
       例2棱块使用UF缓冲,最后剩下K。这时顶面其他三个位置已经都是顶面颜色,E层D层的其他块也都复原了,这时K位置上是顶层块所以它是必须要编回顶层的,这可以算作是某种类似奇偶的特殊情况,暂且将其叫作互换情况。
       对于互换情况来说,将其编到顶层必然会影响顶层某一位置的编码,这会增加记忆环形编码的难度,目前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分别讨论互换情况在还原中的优化和在记忆上的简化。
       对于还原来说最快的方法就是选择一条最好做的公式(例2中选择KE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棱块中无论最后一个编码在哪都可以找到一条简单的三循环来完成。但在角块中,如果最后一个编码在底面,那么就会遇到UFR-DBR-UBR这样的公式,虽然也可以做得比较快但对还原来说不够简洁。一个可能的进阶做法是(RB'R'B)*3以及(R'U'RU)*3,它们都会影响顶层已经好了的两个块,(R'U'RU)*3是还原最快的方法但它会严重影响UFR和UFL位置的编码。并且如果
       在记忆上的简化则是最后加某一个固定的位置,在记忆编码时可以更快地习惯这种变化方式。如棱块最后使用UF缓冲就加UR位置,如果最后使用其他缓冲就加UF位置。这样无法使用最快的公式但可以更容易整理编码。
例2的角块在编完ZG之后发现Q位置是UBR,并且DFL-DBR是互换的2C,这时我们可以知道Q位置上的UBR最终一定会回到UFR缓冲上,所以可以知道中间状态时UFR上是G编码。但如果我们在初始状态下做一个DFL顺翻DBL逆翻(直接得到这个状态的打乱是F2 R2 F' R2 B D2 L2 F2 R2 F D2 R2 U F' L2 U' L2 F2 L' D' U'),再对这个状态进行读码时,Q位置上的编码不再是G,DFL-DBR的状态也变为互换的2C'(带色向的互换),按公式借位的习惯则编码应该是ZG QN SM,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没法确定三循环阶段结束时UFR位置上是UBR的哪一个面的——也就是说在角块底层进行了借位与还位之后可能出现某块中间状态编码未知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1.底层按色向借位,但会造成还原上的劣势;2.通过另外三个顶面编码来识别情况(直接识别或推理出未知编码后识别),但会造成识别上的难度。
另外,底层出现无法凑对直接完成的翻角也会造成类似的问题,但仍然是可以不依靠另外三块的编码计算的。如果使用加编码消翻角的方法去处理(加消可以认为是借位),仍然会有同样的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积分
1772
帖子
476
精华
17
UID
101485
性别

八年元老

3#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3. 情况数及优缺点

       角块情况:按上述例子中对三循环公式的使用可以发现,本方法是不需要顶面→顶层→底层的公式的(如JGR,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换缓冲即可),并且也不需要顶面→底层→顶层侧面的公式(如JOI,因为不需要控制顶层块的色向)。所以可以将角块情况按难度分为三类:1.顶面→底侧面→顶面,底层侧面有8种情况,顶层两块排列有12种情况,总共有96种情况,但这些情况都是非常简单容易理解的;2.顶面→底面→顶面,与上述算法类似可得共48种情况;3.顶面→底层→底层,顶面情况数为4,底层情况数为12*9,所以共432种情况,并且因为转U层D层不会影响色块的色向和顺序,很多情况可以放在一起学习,比如AZO JZO GZO JTW ATW GTW ANR JNR GNR这9种情况都可以用同一条公式。(PS:如果准备使用底层浮动则需要多学习72种情况;如果只使用单缓冲则需要JGR这类公式,但第3类情况数会降低为108种。
       棱块情况:与传统的彳亍法没有太大区别。在这个方法的完整形态下,无论是单缓冲还是多缓冲,都减少了顶面→顶面→底面的情况,因为数量不多所以几乎没有降低影响学习难度。但如果在学习方法时选择棱块使用一些过渡状态,那么棱块就和彳亍法完全一样了。
中间状态情况:顶面角块编码可能的情况数为12*9*6(因为色向规则所以不需要再*3),棱块编码可能的情况数为4*3(因为奇偶所以不需要再*2),环形编码技巧(第5节会解释)可以使情况数除4,所以中间状态的情况总数为1944种(注意不是公式数)。ZBLL的公式数量为472,但对于本方法来说PLL也是中间状态中的一个子集,包括还原状态,那么在ZBLL阶段需要面对的总公式数则为472+21+1=494条。本方法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把1944种情况和494条公式对应起来
       所以这个方法的优点主要有3点:1.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可以比纯三循环公式少1-3条公式(ZBLL算几条的问题有待讨论);2.降低了角块的学习难度和还原难度,排除了很多难做的情况(如UFR-DBL-RUB(JOI)、UFR-RUB-DBL(JIO)、UFR-FLU-BLD(JBP)等);3.不需要做单独的奇偶公式,所以先观察棱还是角在这个方法上没有太大区别;4.在观察上可能造成更少的观察次数(有待讨论)。
       缺点主要是在ZBLL公式学习和编码关联与识别上。但与速拧的ZBLL识别相比,这个方法不需要选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动态观察出ZBLL情况,从获得所有信息到开始使用ZBLL期间有大概6-10条公式(初步估计)的拧动时间可以用于识别情况。考虑到目前很多盲拧高手保留了大量视觉记忆在拧动中思考做法,充分利用拧动的时间可以降低通过编码ZBLL识别的难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魔方吧·中文魔方俱乐部

GMT+8, 2025-8-11 05:06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